日期:2022/06/14 23:32作者:佚名人气:
朋友的书法,充满着对虎年的祝福。
今天为虎年第一天,真好。
今天,如果按中国传统的农历(夏历)的说法,也是———全面小康社会的第一天。
基于作者曾为《财经大辞典》(第二版)撰写“小康”一词,对“小康”怀有特殊感情,故在此时此刻以《虎年话财富之:“小康”,中国人的财富梦》为题,写写伟大祖国老百姓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作者本人主持编写的《财经大辞典》(第二版)。照片为作者本人所拍。
北京,有家“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”,这是我观察中国老百姓生存状态的一个窗口。
千百年以来,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远涉重洋,出国谋生,终极目标就是想改善生存状态。
早期的华侨,带着财富梦流浪异国他乡,几乎过着奴隶般的生活,做的是“牛马活”,吃的是“猪狗食”,常常作“商品”进行买卖,没有基本的生存权,不是累死,就是饿死,或者是病死………。
每一次,我是带着梦走进出,流着泪看一张张处于挣扎中的老华侨的生存状态………。
我们把视线移至国内。
建国前,老百姓的生存权也是常常处于战争、灾难、病疫等的危胁之下。家中收藏的一些老照片,亦多方面映照了半封建、半殖民地社会老百姓的饥寒交迫,民不聊生。
是时,老百姓的财富梦,当然是肥皂泡,不可能有实现的时候。中国人的字典里,也有“小康”一词,人们做梦也不会将其作为社会的奋斗目标。
建国后,中国老百姓也过了几十年的困难生活。其中,三年自然灾害,我们也吃了不少的苦。
可喜可贺的是,我们一直在“希望的田野上”。
五、六十年代,我们的财富梦上——楼上楼下,电灯、电话。
七十年代,是“三转一响”:自行车,缝纫机,手表,收音机。
八十年代,万元户,“下海”潮,“孔雀东南飞”(人们涌向深圳及沿海城市)…………。
也就是在八十年代末,经济学家、社会学家等社会科学工作者,开始探讨建立“小康社会”的问题。
一,定义“小康”,而“小康”即为中国化的全民“准富裕”的财富梦
依据当时学者及国家的舆论导向,《财经大辞典》将“小康”的意义,定义为:
人民群众所享有的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比较殷实的一种生活状态。
中国是个大国。
十多亿人口,一餐饭,一件衣服,一间屋,需要多大的物质需求与财富供给。
中国是个大国。照片,为朋友所拍。
“人流”、“物流”、“资金流”、“信息流”,项项都是世界之最。
一个大国,实现全民富裕,那是我们长期追求的财富目标。
而“小康”,对于我们伟大的祖国来说,便是一个可实现目标。
简单地说,所谓“小康社会”,即介于“温饱”与“富裕”之间的一种社会状态,“准”富裕社会。
在物质生活层面上,食品、衣着、住房、交通等物质条件得到基本改善、供给;空气、交通、水质、绿化等方面有快速改善;拥有良好的社会秩序、生活安全感、社会道德风尚等。
如果换个角度理解,小康可称之为“中产”,或“中等财富”。
其一,可以满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。
其二,可以满足感情需求和尊重需求等中等层次需求。
其三,自我实现需求,仍然是一个需要追求的梦想。
二,炎黄子孙的“小康社会”梦想,源远流长
(一)西周社会,“小康”是追求稳定的梦
“战争”、“混战”,曾为中国早期社会的常态。
比如,“春秋战国”,仅从字面上,我们就可以感受到老百姓的生存状态。
资料介绍,早在西周时候,即出现“小康”一词。
《诗经》上的《大雅·民劳》中有“民亦劳止,汔可小康”的句子。
学者认为,此时“小康”,具体表现的是生活比较安定的意义。
(二)儒家学说,将“小康社会”比同与“大同社会”
大家知道,中国社会的一个主流思想,即为儒家学说。
“大同”思想,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。我们历史书中,多有“大同社会”的描述。
“天下大同”,也是中华民族长期的梦想之一。
资料介绍说,儒家把比“大同”思想较低级的一种社会称为“小康”。甚至认为,夏禹、商汤、周代的文王、武王、成王、周公治理下出现的盛世,就似乎是我们所追求的“小康社会“。
(三)一种社会实践,理想中的“小康社会”,表现为“家庭经济比较宽裕”
资料介绍说,宋人洪迈所著《夷坚志》卷一就有“(刘)痒……久困于穷,冀以小康”的言论。
而在中国文化语系中,“安居乐业”就是长期追求的“中国梦”。
虎年吉祥,虎年安居乐业,这是人们的祝福,也是小康社会中国的现实。
家庭富裕,社会安定,多么美好的祖国啊!
大红大紫大富大贵,惟我中华!
张光忠,写于虎年初一。
北京金融街